傳統箱變占地面積大、外觀突兀等問題,不僅與城市更新中提升環境品質的要求相悖,更在空間資源緊張的城區成為電力擴容的阻礙。景觀地埋式箱變以 “地下藏‘電’,地上造景” 的創新模式,精準契合城市更新政策導向,有效破解城市更新與電力擴容之間的矛盾,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能。
新舊箱變對比:傳統桎梏與創新突破
傳統箱變在城市電力供應中曾發揮重要作用,但在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其弊端日益凸顯。從空間占用來看,傳統箱變通常矗立在地面,少則占用幾十平方米,多則上百平方米,在本就空間局促的老舊城區,這些箱變擠占了公共活動空間、道路資源或是商業用地。以某老舊社區為例,一臺傳統箱變占據了社區規劃中的健身場地位置,導致居民休閑設施無法落地。
在外觀方面,傳統箱變多為灰黑色金屬箱體,造型單調,與周邊建筑風格、景觀環境格格不入,甚至被居民戲稱為 “城市補丁”。而且,長期暴露在戶外,風吹日曬雨淋,箱體容易銹蝕、褪色,進一步拉低城市顏值。
反觀景觀地埋式箱變,實現了從地面到地下的顛覆性轉變。其核心設備全部下沉至地下艙室,地上僅保留小型檢修口、通風口等必要設施,這些設施還能通過藝術化設計融入周邊環境,幾乎不占用地面有效空間,真正做到 “隱于無形”。
契合城市更新政策,地下藏 “電” 保障電力擴容
城市更新政策明確提出,要在優化城市功能的同時,提升城市綜合承載能力,電力設施的升級改造是其中關鍵一環。景觀地埋式箱變的地下布局,為城市電力擴容開辟了新路徑。
其模塊化的地下艙室設計,可根據城市用電增長需求靈活配置設備容量。無論是變壓器的更換升級,還是高低壓開關設備的擴容,都能在地下空間內有序進行,無需像傳統箱變那樣因擴容而重新選址、占用更多地面空間。在某城市商業街更新項目中,隨著商業業態的豐富和客流量增加,用電需求大幅上升,景觀地埋式箱變通過地下設備升級,快速實現電力擴容,保障了商業街的用電需求,同時地面的商業活動與行人通行未受絲毫影響。
此外,地下穩定的環境為電力設備運行提供了良好條件。相較于傳統箱變在戶外經受極端天氣考驗,地下恒溫、干燥的環境減少了設備故障風險,延長了設備使用壽命,降低了維護成本,確保城市電力供應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契合城市更新中對基礎設施長效運營的要求。
地上造景,重塑城市空間美學
城市更新不僅是功能的更新,更是環境品質的提升。景觀地埋式箱變的地上造景功能,讓城市更新中的空間美學重塑成為可能。
地上設施可依據周邊環境進行個性化定制。在歷史文化街區,檢修口可設計成仿古井蓋樣式,與青磚灰瓦的建筑風格相得益彰,延續街區的歷史韻味;在現代商業廣場,通風口可打造為藝術雕塑,成為城市地標性景觀,吸引市民駐足觀賞;在公園綠地,地上設施可與花草樹木融為一體,形成自然和諧的景觀小品,為市民提供更優質的休閑空間。
這種 “地上造景” 模式,讓原本被箱變占據的空間重獲新生,既滿足了城市電力需求,又提升了城市景觀品質,實現了電力設施與城市環境的很好融合,與城市更新政策中打造宜居、宜業、宜游城市環境的目標高度契合。
多方協同,助力城市可持續發展
景觀地埋式箱變的應用,不僅是電力設施的革新,更是多方協同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縮影。從政策層面,其與城市更新政策的緊密結合,為項目落地提供了有力支撐;從技術層面,智能化監測系統、模塊化設計等技術創新,保障了設備的高效運行;從社會層面,空間的釋放和環境的美化,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幸福感。
在城市更新與電力擴容的雙重挑戰面前,景觀地埋式箱變憑借 “地下藏‘電’,地上造景” 的獨特優勢,為城市發展提供了兼具功能性與美觀性的解決方案。隨著城市更新進程的不斷推進,這種創新型箱變必將在更多城市項目中發揮重要作用,推動城市向著更高效、更綠色、更美好的方向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