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布式光伏項目的設計中,“并網電壓等級”是繞不開的關鍵問題。到底是選低壓380V直接并網,還是升級到10kV高壓并網?這不僅關系到項目的初期投資,更影響著后期運行的穩定性和成本。作為從業多年的光伏項目工程師,我們結合實際案例,為您拆解兩種模式的差異與選擇邏輯。
一、低壓并網:簡單直接的“入門級”方案
所謂低壓并網,是指光伏逆變器輸出的380V交流電,直接接入用戶側變壓器的低壓側(即380V母線)實現并網。這是大多數小型分布式光伏項目的“默認選擇”,尤其適用于兩種場景:
變壓器容量充足:當用戶原有變壓器的剩余容量能完全覆蓋光伏發電量(例如企業變壓器容量500kVA,光伏裝機僅200kW),低壓并網無需額外擴容,操作很簡單;
未達高壓準入門檻:部分地區電網公司對高壓并網有“最 低容量要求”(如超過100kW或變壓器容量占比超一定比例),若項目規模較小,低壓并網是更便捷的路徑。
低壓并網的優勢顯而易見:設備成本低、施工周期短。無需額外的高壓設備,僅需在逆變器與低壓配電柜間增加計量裝置和保護開關即可完成并網。但它的局限性也很突出——若光伏裝機規模擴大,或變壓器容量不足,低壓并網可能因“倒送電風險”(光伏發電量超過負載需求時,多余電能反向流入電網)被電網限制,甚至需要改造升級。【有并網設備需求可聯系我們】
二、高壓并網:容量不足或政策要求的“進階方案”
當低壓并網無法滿足需求時(如變壓器容量不足、供電部門強制要求),就需要選擇高壓并網。簡單來說,高壓并網的核心是“升壓”——將逆變器輸出的380V低壓電,通過專用設備如光伏升壓箱變提升至10kV(或更高電壓等級),再接入電網的高壓線路。
1. 為什么必須升壓?
電網的高壓線路(如10kV)是區域電力傳輸的主干網絡,承擔著大范圍供電的任務。若直接將380V低壓電“硬接”到高壓線路上,會因電壓等級不匹配導致設備燒毀、電能質量惡化(如諧波超標),甚至威脅電網安全。因此,升壓是高壓并網的前提。
2. 高壓并網需要哪些設備?
要實現380V到10kV的“跨越”,需配置一套完整的高壓并網(光伏并網預制艙)系統,主要包括:
一次預制艙設備(高壓開關柜):負責電能的通斷、保護和隔離,核心設備有高壓斷路器、隔離開關、熔斷器等,確保故障時快速切斷電路;
二次預制艙(監控保護系統):內置保護裝置、測控裝置、通信管理機等,相當于整個系統的“大腦”,負責監測電壓、電流、功率等數據,執行過流、過壓等保護動作,并與電網調度系統通信;
SVG補償柜(無功補償裝置):用于調整電網的無功功率,提高功率因數(供電部門對功率因數有考核要求,低于標準會被罰款);
通信設備:分為有線(光纖)和無線(5G/4G)兩種。光纖通信穩定性高,但需鋪設光纜,適合距離較近(如1-2公里)的場景;無線通信無需布線,成本低,但受信號強度影響,長距離(如5公里以上)可能出現延遲,需根據具體距離選擇。
我們江蘇中盟電氣就是專業定做光伏高壓并網設備的企業,在光伏箱變、高壓并網一二次預制艙等設備的一站式供應上,始終都在行業前列。數十年來,已為300余個項目直接提供了設備。
三、高壓并網的“隱性門檻”:成本與關系缺一不可
我們做過多個高壓并網項目,總結出一個關鍵經驗:高壓并網不僅是設備成本的增加,更需要對“本地規則”的深度適配。
成本方面:相比低壓并網,高壓并網需額外投入高壓設備(開關柜、預制艙等)、通信系統及升壓箱變,初期投資通常高出30%-50%。以100kW光伏項目為例,低壓并網設備成本約8萬元,高壓并網則需15萬-20萬元(含升壓設備和通信)。
關系方面:高壓并網的驗收涉及電網公司的嚴格審核(如繼電保護定值核對、電能質量檢測、通信聯調等)。若與當地供電部門溝通不足,可能因“資料不全”“驗收標準不熟悉”導致并網延遲,甚至需要反復整改。我們在某工業園區項目中就曾遇到類似問題:因未提前確認SVG補償柜的容量要求,驗收時被要求更換設備,額外增加了10%的成本。
四、如何選擇?關鍵看“需求”與“規劃”
那么回到問題:分布式光伏該選高壓還是低壓并網?答案需結合項目規模、變壓器容量、電網要求及長期規劃綜合判斷:
小容量項目(≤100kW)+ 變壓器容量充足:優先選低壓并網,經濟高效;
中大型項目(>100kW)或變壓器容量不足:必須選高壓并網,避免倒送電風險和政策限制;
不確定未來擴容:建議預留高壓接口,或選擇“低壓+可擴展”方案,降低后期改造成本。
分布式光伏的并網選擇沒有“理想化”,只有“適合只說”。低壓并網勝在簡單直接,適合小項目;高壓并網則是容量升級和政策要求的必然選擇,雖前期投入高,但能支撐更大規模的發電需求。無論哪種模式,提前與供電部門溝通、熟悉本地政策,都是避免“踩坑”的關鍵。畢竟,光伏電站的收益是“長跑”,前期多花精力規劃,后期才能少操心、多賺錢。